读《楚辞》,悼屈原,话端午
——“文学沙龙”第七期端午特别活动成功举办

    5月24日晚,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文学沙龙”第七讲之“《楚辞》下篇”。在5月底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为了更好地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文学课堂”此次举办了“读《楚辞》,悼屈原,话端午”特别活动,使中法友人在巴黎欢聚一堂,一同品诗词,话端午,吃粽子。在鉴赏经典文学的同时,共度中国传统佳节。

 

    讲座一开场,主讲人吴湜珏珊为法国听众介绍了端午节的历史缘由与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主讲人邀请索邦大学博士生徐磊先生为大家用中法双语朗诵了《楚辞》中的著名篇章《渔父》,使大家感受到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政治抱负与高洁品质。

 

    文学沙龙上一讲活动邀请了法国著名汉学家雷米•马修教授为大家开启了中国文学史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集《楚辞》一书。在此讲中,吴湜珏珊以新的视角入手解读楚文化由“诗乐舞”三种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独特性。区别于中原文化,屈原等诗人皆“书楚语,做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为突出组诗《九歌》的音乐性与楚地方言“兮”字的使用,主讲人为大家配乐背诵了《山鬼》一诗,并以此诗为例,具体分析了骚体诗的韵律与香草美人意象的大量运用,使听众对《楚辞》诗篇有了更加直观了了解。

 

    最后,除屈原诗作外,吴湜珏珊也讲解了《九辨》一诗中出现的“悲秋”主题。屈原的学生宋玉为千古悲秋第一人。“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主讲人以“愁”的字形结构为大家讲解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传统。在提到《楚辞》中为何有诸多篇目皆以“九”为题时,中法听众积极参与互动,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讲座以诗朗诵《九辨》结束,大家纷纷为朗诵者与主讲人鼓掌以示感谢与鼓励。

 

    此次讲座形式丰富,三段双语配乐诗朗诵穿插其中,所选音乐《楚歌》、《屈原问渡》皆为楚乐,切合主题。为突出楚文化的多元性,主讲人为大家播放了楚国舞蹈《楚腰》的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原本艰深晦涩的诗篇。讲座结束后,听众纷纷表示,《楚辞》文字艰涩高深,但经此一讲,便深入浅出,好似亲临战国时代的楚文化中。另外,在诗词品鉴中,主讲人不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点滴精髓,如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寓意等等,以期在鉴赏经典文学的同时,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对中国人有特殊意义的传统佳节。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借此之际,法国友人也以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到了端午节传统习俗,并以“品诗歌,吃粽子”等方式与中国海外同胞共度佳节。

 

    此次文学课堂中国先秦文学之《诗经》、《楚辞》最后一讲,期待下次6月14日“诗心琴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古琴”一讲再会。

 
 

撰稿:吴湜珏珊
摄影:涂雄

信息

2017年5月24日

图片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