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法国文化交流源于十八世纪。当时在华的耶稣会士把中国典籍翻译成欧洲语言,在中国文化西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路易十四所派的“国王数学家”,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核心著作大都翻译成了法文并在法国出版,对当时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伏尔泰到魁奈,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启蒙思想家之所以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给予高度评价,是因为当时的欧洲正处在走出中世纪的进程中,中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没有基督教的国家例证,中国悠久的历史及其记载瓦解了以《圣经》旧约为核心的宗教历史观。孔子关于人离开神后,在世俗社会人成为一个君子的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批判教会的思想武器。这也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和意义。
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互动与交流是1498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人类历史上两个文明相遇和平等交流的唯一例证。到达东方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西方人遇到一个强大的明清帝国,他们只能以平等形式与中国展开贸易与文化交流,而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所确定的“合儒易佛”的文化适应政策得到了明清政府的肯定。天主教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同时,传入欧洲的中国文化以其东方的智慧影响了启蒙运动。中国与欧洲,特别是中国与法国在18世纪的这段历史是双方共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今天在文明互鉴中推动相互理解的重要历史遗产。